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广东 佛山市 禅城区 南庄镇 紫南村
紫南村介绍
紫南村
紫南位于紫洞圩南面,故有紫南之称,紫南西面靠北江支流,紫南的自然村分布较为分散。鱼塘面积较多,有少量禾田,在改革开放岁月,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发展陶瓷工业生产。 村中有15条自然村,人口4994人,男女大约各半,人口最多的村头村有890多人,最小的黄埔村59人。 在七十年代中期,镇建设了紫洞公路经过紫南,沿紫南又扩宽村内小路,直至可行驶汽车,从此结束了不能通汽车的历史。此后,又将几条开发区的路改为水泥路,鱼塘整治后又新建了连接东、西、南、北面的几条道路,路网四通八达,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彻底改变了紫南的交通状况。 工农业发展情况: 紫南的工业是经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 解放后的十年中,由于体制不稳定,紫南的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民积极性不高,分配不多。1964年初,才开始搞一些工副业生产,开始办过酿酒厂、木器厂、竹器厂等,又搞过养猪场。由于没有经验,经营不好,不久就停办了。 改革开放初期,试办焊技厂,投产后一年又因业务不足而停办,翌年起先后开办了包装带的塑料厂,生产洗发水的化工厂、电子厂等,也因没有了解市场需要,因业务不足因素而全部停业。 1981年开办了两个石场,由于适合当时建设需要,办得有点起色。 此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办了化工厂、制罐厂。从1989年开始,由于本地陶瓷业迅速发展,及时选地设立工业开发区,初时由于资金不足,起步维艰。1990年合资投建了玻璃马赛克厂和玻璃厂,后因企业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合作方不能再投入资金无法经营下去,又相继结业了。1991年与石湾人民瓷厂合资开办“恒生陶瓷厂”,后因石湾方面撤资拆股,才与梁其合股再经营,改名为“恒生釉面砖厂”办到至今。其后,1992年10月,又与梁其、潘标、罗耀和合资开办了“紫南建陶二厂”。在市场的竞争和变化中又逐步变更为村委会与梁其的合作。从1995年开始,紫南在陶瓷行业经营管理上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继而又开办了合资的“恒业陶瓷厂”。至此,陶瓷工业已成为紫南主要的产业了。 紫南的农业发展是以多种经营为主。其中进行过四个“大抓”——大抓种植棕糖蔗,大抓塘鱼产量生产,大抓发展养猪业,大抓养蚕业。其次并抓种植任务如花生以及禾田生产,以粮为纲,核定包食天数和完成上交任务。 直至1985年开始,进行农业大变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订三至五年。后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实行土地入股制,组建农业股份制的集团公司。开始,一切都在试行中,直至1998年春起才正式按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和分配方案执行。 2001年1月村委会决定用多年的工业积累,投资1700多万元,将4000多亩鱼塘,进行全面方格化整治,达到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耕作区。这项工程,成为南庄镇规模最大,动工最早,完成得比较好的土地优化工程,彻底改变了紫南村的整个耕作环境,得到市镇各级政府部门的好评。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解放前的紫南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尽管各村有办过初级小学,但时间很短,因各种原因而停办,村民子女只得到私塾那里求学,但读书人仍不多。 解放那年,人民政府关心儿童入学问题,派出干部,解放军宣传发动,要求各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办学校。其时,沙边、澳边、村头、石邱、石陆、流滘等村陆续办起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初级小学,而且都是复式班,有教师1~2人任教,各村自筹办学经费。 1952年,政府对小学进行整顿,把沙边、村头、石邱三个村的学校合并,在格塘村办了一间格塘小学。 后石井、石陆、石邱村三间学校又进行合并,校址在石井村,当时有三名教师。 流高尚(即流滘)又办了高级小学,称为正校,只有1——4年级,高年级要到罗格小学就读。 自从进行了整顿小学运动后,教师转为公办,由国家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只发大米,折合货币计算。 到1958年,紫南只有二间小学,一个耕读班,1959年的公社化期间,把这两间小学合并到紫洞小学,后来又有所变动,很不稳定。 1969年才开始建设紫南小学,虽然经济困难重重,当时大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陋就简建起了课室14间,上课的学生桌椅只用木板,凳子是用砖砌的,可见,当初建校是非常困难的。所搬运的砖块,都是靠全体师生每天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搬到工地上的。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全校教师发展到30人,民校占1/3,全校18个班,学生人数800多人,其中办过初中班三个班,也曾办过高中班一个学期,后转入南庄中学就读。 1982年开始,进行了第三次建校。把砖木结构的旧校全部拆掉,改建为水泥钢筋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2848平方米,学生540人,教师31人。学校的设备不断完善,教学秩序良好,教学质量年年有所提高。 之后,又开始新建幼儿园一间,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有幼师7人,厨工2人。开设三个班,共有128人,还开设学前班,有95人。 流滘分校也重新兴建,设三个班,学生160人,教师5人。流滘也建成幼儿园一间,面积为220平方米,开设两个班,幼儿55人。 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迅猛发展,紫南原有的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已很不适应,村两委在2000年5月决定投资2200多万元,兴建一所较为标准的现代化小学,占地59亩,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教室24间,有配套功能的各种活动室、会议室、办公室等18间,50米标准游泳池,七层教师宿舍一座,其他室外活动泥地,全部按南海、佛山市等级小学标准要求建造,2001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 民间传说: 紫南曾经流传着一些民间传说,尽管经历3百年之久,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地谈及。如:传说澳边村有个山岗,石岗顶上有个神仙脚印,是这个神仙从罗浮山到西樵山时,路经此地而印上的;又传说澳边村北面,很早以前有间书塾屋,有一天,突然间下沉地底而无影无踪,后来此地变成一个深潭,足有百亩之大,有15米深,后来填了不少,现在只剩下约48亩,人称这里为“澳边凼”,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至今仍是个迷;传说不知哪个朝代时,在流滘村的村口涌滘上建起了一石桥,名为“跃龙桥”。而当时有一位有权势的官吏,伪造事实,奏品皇上,说“跃龙桥”是道危桥,需要速修,并要求拨款,此官把桥款据为私有,引起众愤。 地方特产: 紫南出产的蚕茧、蚕丝曾名传远近,最兴盛时期,远销国内外。而蚕丝经加工后织成的丝织品,制成的丝绸服装,很受青睐,当时,广泛流传于市场;如今,养殖的四大家鱼,更是吃鱼生的佳品。
紫南村地区行政机构
紫南村景点列表
兆祥黄公祠
兆祥黄公祠

“兆祥黄公祠”是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黄大年的祠堂。黄大年字“兆祥”,于清咸丰年间始创“黄祥华如意油”,此药处方相传来自“白衣庵”主持之手,黄家父子在一次中暑后该庵主持赠方煎煮饮用,果然药...

基督教赉恩堂
基督教赉恩堂

基督教赉恩堂建于1923年,由在佛山传教的美国基督教信徒倡建,由神召会李霞露牧师、李承恩等信徒募捐购建。座西南向东北,为外三层内四层仿哥特式红砖建筑,面阔16.3米,进深17.7米,总占地300平方...

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

南风灶窑址
南风灶窑址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古...

鸿胜馆
鸿胜馆

佛山鸿胜馆创办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原称佛山蔡李佛武馆。光绪初年,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得意弟子张炎接任馆主,改称鸿胜馆。鸿胜馆从成立到1949年闭馆的98年来,培育了陈盛、雷灿、黄宽、李恩、...

紫南村特产列表
石湾玉冰烧酒
石湾玉冰烧酒

石湾玉冰烧酒是广东佛山禅城区的特产。 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由1830年创立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陈太吉酒庄​第三代传人—清代道光翰林学士陈如岳辞官之后于1895年始创,其技艺一直口...

石湾艺术陶器
石湾艺术陶器

石湾艺术陶器产于佛山西南面的石湾镇。早在唐代,石湾陶塑艺术就已享有盛名,至明、清两代又广泛吸取了古代各名窑的陶艺精华自成一格,形成了造型粗犷雄浑、古朴典雅;釉色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艺术特色。人物、动...

石湾米酒
石湾米酒

石湾米酒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的特产。石湾米酒具有“玉洁冰清,豉味独特,醇和细腻,余味甘爽”的特色,广为世界各地米酒消费者所喜爱,是最早出口海外的米酒产品。 “石湾米酒,常饮常有”,这句广告...

泰酱荷花卷
泰酱荷花卷

泰酱荷花卷 用新鲜的莲藕丝制成。胭红的荷瓣上裹着一个个金黄色的圆球,围绕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红头巾荷花,宛如一幅艺术品。咬一口圆球后惊觉地发现里面另有乾坤。原来面粉里裹着已沾有泰酱的莲藕丝、肉丝、冬菇丝...

福贤裹蒸棕
福贤裹蒸棕

福贤裹蒸棕 福贤小食店在1982年初,挖掘传统制作方法,精心巧制成别具一格的裹蒸粽。它是佛山历史上有名的小食。 裹蒸粽的主要原料是绿豆、糯米、五花猪肉等。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绿豆磨开边后浸水脱壳,再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