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钢城区 颜庄镇 南下冶村
南下冶村介绍
南下冶村
南下冶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l公里处。东临二O五国道,村正西是鲁碧水泥厂,南接西沟马官庄村,北连黄花店村。全村现有518户,人口1616人,耕地1050亩。 据民国三年(1914年)《闫氏族谱》记:“吾闫氏原籍河北枣强,明洪武初迁居莱芜,迄今五百余年……村北有古铁冶遗迹,是前人取以名我村者……”由此可知,在建村前很久远时,即有炼铁业在此发展,因而被后人取以名村。 南下冶村从明代建村即隶属于莱芜县东乡黄山保;清代,基本沿用明制;民国初年,撤乡保制,建区乡制。民国初到1941年4月,南下冶属于四区黄花乡;1941年至1951年,改数字番号,改为以地名命名,南下冶属颜庄区;1951年4月至1955年10月属于莱芜县区黄花乡;从1955年11月至1958年2月属于颜庄区黄花乡;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2002年)属于颜庄镇。 1972年村庄规划,规定新建住房必须到村西南金牛岭上划宅基地。自此,一村之人分两处居住。现在村0有15姓氏,其中闫、吕、张、王、刘五姓人口较多。 南下冶村西、南、东三面环水,由村东南土地庙处开始,顺水蜿蜒至汶河一段河,是一条叫张家泉的河流,其绕村几近半圈。听老年人传说,从前的张家泉,两岸绿树浓荫,泉水甚旺,常年喷涌。遇上早年,汶河干涸,官府则组织汶河下游村民,来南下冶村张家泉清淤挖河道,扩大水量,灌入汶河,汶河下游沿岸才能引水浇灌庄稼。 南下冶村西南一带的岭地,叫金牛岭,周围尽是山岭薄地。在村子周围是肥沃良田。解放初,村里人口不足1000,当时土地有2030亩,人均土地2亩多。但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村民常是守着土地饿肚子。70年代初,因建厂、修路,占去村中土地数百亩。本村村民划宅基地、副业用地,总计占去土地1000亩。土地减少了,而人口却增加了近700人。但由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村里所剩近千亩土地,水浇地达800亩。土地所出,仍能满足全村人的口粮。自80年代打深水井两眼,扩大了水浇面积;2000年又打深井一眼,现在全村吃了自来水。 南下冶村址地势平坦,古时为交通要道。据志书记载:“清嘉庆年间,有莱城至新泰驿路……”村南大石桥就是清嘉庆年间修驿路时官府修建的桥梁之一。因桥面能并行两辆车,故该桥原名叫双车桥。桥下水流湍急,夏季山洪常冲毁桥梁,故南桥曾多次重修。原来的南桥二柱三孔,桥而到水而有5米高,桥柱、桥面、桥翼均用巨石砌成,每块石料重达3吨以上。桥北头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古槐。槐树台也是用巨石砌成,台上刻有棋盘。夏季人们绕树而坐,纳凉对弈。南桥1984年被山洪冲毁,1987年异址重建,古树也因树台冲毁而倒下,古老的南桥也只存其名了。 南下冶村在旧社会治安混乱,常有土匪出没。为免遭匪患,清朝咸丰年间,村民合修了围子墙。围子墙在20世纪70年代尚有数处墙迹,现已不复存在。 由南桥沿河向东行,至村东南角处,就是土地庙遗址。原来的土地庙是建在半米高的平台上,占地半亩,坐北朝南。庙是修建整齐的三小间北房,庙内神像三座。此庙于1958年拆毁。村中现仍存有的古建筑是吕家祠堂,清朝中叶莱芜境内吕姓一家合资修建,青色砖瓦,廊柱流丹,飞龙蟠春,影壁刻石,古拙简练,被称为古式建筑之十全工程。现仅存门楼和堂屋。 南下冶村民风古朴,自古有请智公求雨之俗。民谣:“刮东风,刮西风,单等南下冶请智公。”每当天旱时,先设香坛,扶乩占问,然后,派纯正之人去泰山请智公。据传,只要心诚意真,每每不等跪拜仪式完毕,则已大雨滂沱。邻村的人,为了救枯苗,也派人来要求请智公。 南下冶村民虽是累世农耕,然也很重视文化。办教育历史悠久,清朝时就有专门校舍。村民闫绍猷曾是本村较早的私塾教师。解放前,南下冶村学有成就的是闫绍孔。据《闫氏族谱》记载:“闫绍孔,字卓堂,号圣泉,清秀才优增生,授七品职衔。民国后历任莱芜县议事会议长,县农会副会长职。”闫绍孔善写文章,敦好人品,当时县令曾赠金匾,题曰:“德艺绝伦”。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村里先后有63人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学校。第一个大学生是闫加胜,现任新泰市税务局局长。第一个本科生狄元孝,现任山东省建筑工程审计厅科长。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孙玉芳,现在北京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第一个博士生刘承普,其父早丧,家境贫寒,每逢假期,自去砖厂打工,1995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1999年考中硕士研究生,2002年考中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承普品学兼优,在山师大学习时,因其母有病,就带母人校学习,大众日报、莱芜日报均作过报道。 自1974年开始,南下冶村曾作为知识青年劳动基地,接受三批莱钢下乡知识青年,达40余人。恢复高考后,宋文彬、张其明、王晓平、王玲等人考入大学。 南下冶村历代以农为本,但在经营方面,也不乏精明之人。村民闫承先,在20世纪20年代孤身闯关东,后来在青岛经商,累资达800万元,自有火轮船二艘,后又创办了“德增祥汽水公司”,自青岛、博山、泰安、济南至莱城、颜庄均有分店。 改革开放后,村民李先华,抓住有利时机,大胆投资,10年间,资本积累达300余万元,现主营白灰厂,雇工40人,自备货运车6辆,自购桑塔那轿车l辆,成为新时代本村第一个自有小轿车的人。 南下冶村文化生活丰富。旧社会时,每到春节前,排练自编的莲花落、快板等节目,春节后在本村场院里扎台演出,本村演后,再到邻村演,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每年都排练。南下冶村人生性和气幽默,有一项自古流传、远近闻名的娱乐活动方式:抬杠。村里有一条专有的抬杠街,平时,天一亮就有人来此“抬杠”,直到晚上10点。只要有话茬,不管长幼均可张口即来。有时妇女也可以插上抬,以此自行取乐。 南下冶在技艺方面,亦有高超之人。木工王丙夏使的锛,就有绝技。他能用锛一锛砍到墨,砍出的木板平面像刨出一样平。巧木匠薛夕周受过名师传授,专事修庙,庙四个角都由他亲手做。 解放后,村民先是自发组织变工组、互助组,后来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直至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庄稼丰收,但未收获好。共产风、浮夸风猛吹,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办食堂,使村民在艰难中苦熬了3年。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学大寨,兴修水利,发展机械灌溉。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单铧犁到用拖拉机耕地,照明由煤油灯到电灯,但在改革开放前始终未解决人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给南下冶村经济带来了活力。现在村里有7户专门经营养殖业;农田种植也由原来的单一种植粮食改为多种经营,现在村里种蔬菜地也达400亩,占总亩数40%。 南下冶村资源丰富。1968年建砖瓦厂、石灰窑,开煤矿,组建建筑施工队。1983年,钢城第二实业公司来南下冶建井采煤,带动了本村经济飞速发展。1996年,村投资40余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人均住房由原来10平方米达到45平方米以上,一户一院;1998年,15户村民建了商住楼,总建筑面积达1535平方米。 在解放战争年代,村民为革命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村中先后参加革命战争的有20多人,为革命捐躯的烈士有6位。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妇女为战士做军鞋,碾军粮;莱芜战役中,组织妇女摊煎饼送到前线;村里组织的担架队随军南下,一直打过长江。 南下冶悠久的社会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优秀人才。过去的光辉昭示着灿烂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下冶村地区行政机构
南下冶村景点列表
南下冶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