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钢城区 汶源街道 台子村
台子村介绍
台子村
台子村位于钢城东27公里处。南邻新泰,东靠沂源,地处山区,境内有钢城区最高的山脉——旋崮,是汶河发源地之一。共有7个自然村,180户,596口人。 据《桑氏家谱》载:清康熙年间,桑姓从通香峪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边长约10米的方形巨石如戏台一般,故得名台子。建村之初只有桑姓,后来,李、利、亓、齐、朱、郭陆续迁聚,其中桑姓居多。族姓之间人数虽差距较大,但都和睦相处,团结友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台子村明朝时属蒙阴县;清代先后属莱芜县、新泰县;民国初年复归蒙阴县;1940年7月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七区黄庄乡;1942年8月第七区改称张黄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3年秋,划归莱东(博莱)县;1944年5月,复归蒙阴县;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1月,划归莱芜市;1993年 据载,台子村原属通香峪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桑元苏,社员的组织形式是成立互助组,互助组的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困难户另加照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并与通香峪分村,同年建立台子村委,桑元贵任村长兼党支部书记。 台子村山川秀丽,位于村南西的旋崮是著名的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并建有王母娘娘庙,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山后有一洞,名曰后洞。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瘠贫的土地,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着单一的粮食。粮食产量不高,正常年景还好说,遇到天旱颗粒不收,是个典型的“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落后村。1963年,村长桑元贵带领全村村民奋战3年,到1965年底,在境内修筑小型水库两座,拦砂坝数个,流域得到了治理,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村民温饱有了保证。 台子水库“建于1978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由王家庄管区的10个村负责施工修建,后因特殊情况,民工撤走,由莱钢建筑公司承担建修,1979年年底竣工。现库内水清见底,水中鱼儿成群,晴朗的下午阳光返照在水面上,将周边的房屋、树木等物返照于水下,远看此景有蓬莱仙境之感觉。每年暑期一到,成群的小伙子、年轻的夫妇、年老的伴侣,骑着摩托,带着孩子,夹着鱼竿,来此戏水、垂钓。 台子村的林业起步早,发展快。从1962年起,在村长桑元贵的倡导下,从全村抽调18名精干劳动力组成林业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雨,战严寒,天天奋战在荒山上。仅用几年时间,先后植树上百万株,形成了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槐树缠腰、山下林果飘香的格局。 1965年台子村的林业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升格为国营林场,并高度赞扬了台子村林业队,林业队员被誉为“台子村十八勇士”。 现在台子村的苹果以多而出名,以优创品牌;台子村的板栗,以个大、质好而名扬四方;台子村的桃子以鲜为本,受到客户的青睐;台子村的茶叶以品质优良、气味芬芳,被誉为“沂蒙红大茶”。 台子村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学大寨”时期,荒山荒滩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又进行山区开发,仅几年时间,丘陵全部变成梯田。台子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村内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现在村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户户引水进家,吃上了自来水。其中旋崮脚下的泉水,经有关专家鉴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元素,被称为优质矿泉水,现待开发。 台子村的路,过去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大小车辆难以通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村路20多公里,并修筑大型桥梁4座,涵洞数个。现在黄台公路纵贯村中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台子村重视文化教育。建村委后,第一件事是在本村建一所学校,校舍设在村民桑元印家中,四合院,教室宽敞明亮,村民桑元印任教。1960年国家派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学校一直延续到1994年。1994年学校合班并校时,并归到通香峪联小。 台子村人杰地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积极参军支前,抛头颅洒热血,有的壮烈牺牲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有的光荣负伤不下火线。亓永胜、李成笃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并立下战功。第一任村长桑元贵就是前线退下来的老革命军人,他在战场上几次负伤立过战功,他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南麻战役的战场上交给组织的。 现在的台子村人,经济意识超前,在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村民桑志平被称为旋崮脚下放蜂人,他为了追求如蜜的生活,从1981年起,贷款买了几箱蜜蜂,到现在已发展到100多箱,年酿蜜6000多公斤,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台子村的草房瓦房,多数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还有的人家住上了洋楼,台子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正用双手描绘台子村的锦锈蓝图,在6000亩荒山上办起“绿色银行”,走上红红火火的致富路。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还有2个地名与台子村同名:贵州毕节市织金县马场乡台子村山东青岛即墨市龙泉镇台子村
台子村地区行政机构
台子村景点列表
台子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