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钢城区 艾山街道 清泥沟村
清泥沟村介绍
清泥沟村
清泥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东邻莱钢总厂,西南邻南于家庄,西北邻小同家庄。全村现有672户,2106口人,耕地645亩。磁莱铁路、205高速公路从村东穿过。民国初年有“莱城东南第一保”盛名。 《嘉靖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县东南四十五里,本县之南关通道也。”为当时莱芜之南大门。光绪三十三年《莱芜乡土志》载:“清泥沟,城东南四十五里,四九日集,本县走临沂道也。”谓之交通要道。据《魏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魏姓由青州迁此建村,村东南有清泉,水绕村人泥沟,由此得名清泥沟:另传:此村原名“普善庄”,意在普行施善,与县志“黄善保”为一致。清咸丰十一年后,又叫“顺天寨”,是以寨门匾额“顺天寨”为名,延续多年。 《康熙莱芜县志》载:清泥沟村为黄善保驻地。《莱芜县志》载:“黄善保•清泥沟”。《续修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属颜庄区黄善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清泥沟村为新甫县清泥区驻地;1951年至1957年属清泥乡驻地;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驻地;1959年与小回家庄合并为一行政村,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清泥管区驻地;1985年10月划归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清泥沟村民自明朝崇祯年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最初,魏、闫、常、姜姓居多,明末清初时,魏氏鼎盛,为本村望族,被朝廷封为“九品老农官”,是当时纳粮大户。上述诸姓氏随着世事的变迁,已不知所终。现村中有:张、栾、马、赵、乔、苗、胡、李、伊、王、董11姓。其中,以张氏、栾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 清泥沟村,殷实富庶,又居要道,农历四、九逢集,故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早年间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咸丰八年,修建了清泥沟寨,俗称“围子墙”。咸丰八年动工、咸丰十一年完工,历时4年。寨墙为不规则圆形,周长五里许,南北、东西直径各二里。外侧用石垒砌,内里用土夯成。寨墙高为6米,基宽6米,顶宽3米,设有垛口,内墙分为两阶,第一阶高3米,宽3米,可作双马穿行;第一阶高2米,宽2米,作守寨人巡逻之道。垛中墙高一米、宽一米,以作防身射击之用。寨墙四周,有护寨河(也叫濠沟),西北为人工开挖,其余是由自然河流整治而成。河深为3米,宽度为5米,东、南、西都建有石板桥与寨门相联。寨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门高都在4米左右,宽3.5米;四门顶都建有一城门楼子,高度3.5米,宽2.5米,砖石结构,小瓦起脊,颇为壮观:此楼四门上均有匾额,字体为柳体,丰满浑厚雄劲有力,南北门匾额均为“顺天寨”,东西两门匾额为“迎启门”,寨墙四周分布着12个炮楼子。炮楼子分底上两层,第一层与寨墙同高,后墙紧贴寨墙,其余部分突出墙外,每层左、前、右三面各有两个-眼,监视着来犯之敌,炮楼底层内3米见方,设有土炮24门。寨墙的修建使清泥沟成为战略要塞,此寨墙在1945年期间,八路军为战争的需要,动员群众将寨墙拆除多半,解放战争期间,将剩余一部分又进行了拆除,现只有在村南和西南处存有残墙。 南北门之间,是8米宽的青石板路,是清泥沟村的正街,也是官道。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店招酒旗随风飘荡,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四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凡,八方客商云集此街,熙熙攘攘叫买叫卖声传出数里,九州商货、当地名产、布衣杂货、瓜果干菜、说书卖艺的应有尽有,骡、牛市设于村南柳林,蚕茧市摆于河边树下,集市给清泥沟带来一派生机。1959年修建铁路和1965年修建葫芦山水库时占去道路一部分,从此南北来往不通,1966年将清泥沟大集迁至城子坡。 清泥沟村居要道,又是莱芜之南大门。匪患兵侵多有发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古历五月初五日(此日是端午节),山东匪首刘黑七(刘桂堂)率200余土匪于初五凌晨抢劫清泥沟村,时有县警备队长李玉声,副队长沙玉卿(又名傻六)率部150余人与村自卫队奋起-,但因军民思想麻痹,初战队长阵亡,故兵无首自散,无心恋战,给土匪可乘之机,拂晓土匪破寨进村,肆意烧杀抢劫,杀死村人80余众,伤22人(其中有徐家庄、北城子坡、于家庄、宋家庄等来村避难者),军队阵亡6人,捉走民众40余人(即绑票)。当时家家遭难,户户受劫,村内哭天喊地,惨不忍睹。为了救出人质,该村共送给土匪两万余块大洋。同时,土匪劫去的财物无计其数,他们还毁房屋60余间,村民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此案时是莱芜匪患中第二大惨案。后有数匪入侵,陈三坎、石友三、秦启荣等伪军都在此驻扎多次。更为甚者,伪军严继光部从1940年占据到1941年退出,村内设据点,名为“小围子”,与葫芦山据点相策应。他们强迫民众拿粮拿钱,终日骚扰本村老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抗战期间,清泥沟村是八路军在新甫县莲花山根据地的重要后方之一,当时山东八路军四支队吴瑞林部常驻该村,在此宣传、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八路军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村民保家卫国的斗争意识。从1937年起,村里就有许多有觉悟起来的村民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村民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父子、兄弟同抗日者户数不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杀敌心切,当时被评为抗日模范村。村内最早0员是乔英,他于1938年入党,1938年调入八路军吴瑞林部,1940年调颜庄区任区委书记,后调东北。最早抗日烈士张信成,1941年任颜庄区委书记时牺牲。村里最早的党支部两个,于1938年建立,分东西两支部。东支部有栾尚志、张作福、栾曰兴等人任支委,支部书记栾尚志。西支部张应科、李少勤、赵光华等任支委,支部书记张应科,两个支部共有党员60余人。1942年,因区委书记尚磊光叛变投敌,支部遭到破坏,损失巨大。1938年至1945年期间,全村投身革命参加抗战者达30多人,抗日烈士3人,抗日军属22户,清泥沟村的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抗击日寇战斗中,该村发生过三次战斗,1938年八路军廖容标一部于4月16日拂晓在葫芦山设伏,准备消灭日寇从新泰到莱芜的运输队。9时许日寇从南沿莱新公路北行,过石桥进入伏击圈,一声命令,八路军轻重机枪开火,战斗不到20分钟,胜利结束,击毙日军6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重机枪一挺。1942年9月,八路军四支队独立团在葫芦山设伏,将秦启荣一部消灭。1942年春,县公便衣队,用智将葫芦山日伪据点端掉,活捉了敌人的一个班,缴获10几条枪,并放火烧掉了碉堡,为军民除掉了一个心头之患。 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参军参战之多当树一帜。在1946年大动参时,父送子、妻送郎参军者达20多人。全村积极支前,是历史上有名的支前模范村。全村有军属120户,革命烈士11人。 明末清初,栾氏出过翰林。光绪年间,出过秀才马同云。民国初,张氏两兄弟张学笃、张学贤均为北大毕业生。后有多人进泰安、省城就学。解放前村民张作仁之曾孙张文达、张明达一个是北大毕业生、一个是曲阜二师毕业生。民国八年,村设私塾,人称“前学”,栾思永任老师,后有张道一之后裔张绪增任教。继而乔进、张庆等人任教,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受其授业。1935年清泥沟小学成立,校长为张作功。1958年设为清泥完小,校长陈德亭。1974年学校重建,校舍整齐宽敞,师资雄厚,有教学班12个,学生350余人,由于治学有方,被莱芜县授予模范小学称号:1994年小学并入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从1950年起,该村考取大中专生96人,第一个考取大学的是张瑞吉。本村学生胡延林,1988年考取上海同济大学,现为博士。另外有研究生2人。 清泥沟村人杰地灵,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早就有经商生活区,葫芦山流域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如今村委已投资20万元进行开发。已有8家外商前来投资落户,投资额达1600万元。精神、物质双文明在清泥沟村得到了充分体现,支部村委历年都被市、区、镇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被山东省命名为“模范村委”。现在全村村民大部分都富起来了,家底殷实了。生产队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到2001年人均收入增长到3845元。现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日益提高,家用电器、手机、摩托、电话、闭路电视、豪华轿车进入百姓家。 清泥沟人步人小康时代,为时不远。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清泥沟村地区行政机构
清泥沟村景点列表
清泥沟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