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茶业口镇 上迷马镇村
上迷马镇村介绍
上迷马镇村
上迷马镇村位于莱城以北35公里,茶业口镇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处。北接下迷马镇村,南邻西嵬石村,西靠下石臼村,东为马头山。有耕地186亩,现有村民105户,320口人。 据齐盛世堂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李两姓建村。相传金兀术南侵时经此迷路,故称此地为迷马阵,后用音“迷马镇”。但遍访村中老人,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建于明末清初,证据有二,第一:历年村0土的钱币中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间的古币。第二:迷马镇民间俗称“黎马宅”,据老人讲初时黎、马两姓建村于现在下迷马村的东河滩,故称“黎马宅”。乾隆五十一年开河时,村庄遭遇水灾,损失惨重,由先人魏连成带领幸免于难的人西迁高处到现在村址。黎、马两姓不知所终,后来又增添了吕、李两姓,组成了现在的姓氏结构。 清朝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上迷马镇”。据史料记载,1939年6月,茶业地区建立两乡一镇,上迷马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雪野区)汇源乡;1941年,莱芜县实行分治,上迷马村隶属莱北县抬头区;1942年,抬头区茶业区合称为茶业区,上迷马村隶属茶业区;1951年3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上迷马村隶属莱芜县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因更名又隶属茶业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又隶属腰关乡;同年10月,因更名隶属腰关人民公社;1959年3月,因腰关、吉山两个人民公社合并,又隶属于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因更名又隶属茶业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划乡,又隶属腰关乡;2001年,茶业腰关合称茶业口镇,上迷马村又隶属于茶业口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中魏玉恒曾任-部队三纵七区情报站站长,是汪洋教导队成员之一,曾参加过吉山突围战,以英勇果断而著称,远近闻名。村中烈士颇多,抗日战争期间,吕丰岭在当时鲁中军区担任侦察工作,机智勇猛,令敌人闻风丧胆。后在沂蒙达崮山因叛徒告密被捕,受敌人残害致死。魏传福积极参加抗战,在原鹿野乡进行的大禹坡战斗中英勇牺牲。在解放战争期间,吕丰明在解放南京时,壮烈牺牲。 上迷马镇村和下迷马镇村在历史上有着颇深的渊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1955年,一直是两个村庄,一个村委。两个村的人民团结协作,使村子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5年加入了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当时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东腰关、西腰关、南腰关、北腰关和上、下迷马镇组成。在此期间,全体村民团结协作,为合作社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62年分社以后,上、下迷马镇各自成立了独立的大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由于土地并不宽满,所以1962年分社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起了酱油房,由李增银、魏书业作师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酱油房办得红红火火。但天有不测风云,酱油房遭遇火灾而毁于一旦,但村人没有气馁,团结起来,重建酱油房,足见村人性格之坚毅。 为了解决土地缺乏这个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问题,村委会在支部书记魏传仓的带领下,开始了村庄的搬迁。盖房子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大事,让乡亲们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谈何容易。村委会一班人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工作,从1985年到1992年,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了村庄的整体搬迁。为村里新增了平整的土地30多亩,使人均主粮产量迅速增加,也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实行“两田制”(经济田、口粮田)的改革实验,并于1985年完全实行了两田制,是原腰关乡最早实行“两田制”的村庄。“两田制”使村民得到了实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个硬道理。1965年公路修到了腰关,使人们告别了羊肠小道,告别了手推肩扛的时代,也使人们尝到了修路的甜头。1982年冬天,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村民们自力更生在南岭修建了近5公里的山路,大大方便了生产,使南峪的林果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由于村庄的地势较高,使村子成为北部山区少数几个缺水的村庄之一,兴修水利显得尤为重要。在村委会的带领下,1965年修小水库1座,1972年在石河上建立了扬水站,1974年又在嵬石河上建立了功率更大的扬水站。1976年为了扩大水源地,又在石臼河上建起了一座较大的水库,基本上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1993年在全村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结束了天旱时到外村取水的历史。 村里民风淳朴,村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自古以来就有唱戏的传统。先人魏诗伦曾组织戏班,规模颇大,演出水平很高,受到人们的好评。1954年冬天,村中爱好戏曲的魏书生、吕丰成、魏传德、吕丰武、魏金、魏传彬等人组织筹建了莱芜梆子剧团,当时村民的积极性颇高,曾派人远走新疆去购进唱戏的行头,人们也积极学戏,以第一出戏《碧凤簪》而一炮打响。以后凡逢年过节,都出庄巡演,受到人们的好评。 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上世纪初年,先人魏先科能识文断字,远近闻名。进入新世纪以后,村民们更是艰苦奋斗办教育。1968年以前与下迷马镇合校,从1968年开始,有了独立的学校,但条件极差,在大队的一个敞棚里面。后又辗转借用民房,然后用酱油房,借用个人的木板作为课桌,这才建起了固定的学校。到了1983年,为了彻底改善办学条件,村委会一班人痛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建设新学校。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学校于1984年冬天竣工,达到了“两门十窗”的市级规范标准,办学条件跨入了腰关乡前列。全体村民对教育的大力支持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1977年以来,村里共考取大、中专学生30多名。其中仅魏玉强一家就有5名大中专毕业生,受到人们的尊敬。魏书海自毕业以后,一直在泰安二中任教,1985年,他所教的毕业班53名学生全部升人大学,其中35名学生升入本科,开创了泰安市教育的先河,现任泰安二中教导主任。魏传良大学毕业后分到武汉中南石油总公司,经过自己的努力,现任常务副经理,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魏书臣毕业后到龙口市北泉矿职工医院工作,工作刻苦,医术高明,现任医院外科主任和骨科主任,他们都为上迷马镇村增了光,添了彩。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人们的经济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魏书本成为村里较早经商的个体户,现已过上殷实的生活。吕明祥行医多年,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小儿科,由于医术高超,受到人们的尊重。吕元生组织的建筑队,以低廉的价格,优秀的质量,优良的服务获得人们的认可,村西部盖起的六座二层小楼都出自该建筑队之手。 站在山上俯看上迷马镇村,村容整齐,错落有致,处处生机勃勃。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迷马镇村肯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迷马镇村地区行政机构
上迷马镇村景点列表
莱芜黑龙潭
莱芜黑龙潭

黑龙潭旅游区位于莱芜市西北40公里,是九龙、九天两条大峡谷的入口处,著名景点有黑龙潭、擎天崖等。黑龙潭水墨绿幽深,澄碧如玉,春秋季节,中午时分立于潭边,仰望晴空,可看到一颗明星,这就是著名的莱芜古八...

九龙大峡谷
九龙大峡谷

横跨大王庄、雪野两个乡镇 ,穿越15座山峦,下自龙尾、上至房干,全长约10公里。谷中古树参天,两边奇峰突兀,山、泉、潭、瀑、洞分布于峡谷,至今保持原始风貌。有卧龙峡、杏花村、照壁峰、黑龙潭、龙女潭、...

香山景区
香山景区

香山景区位于大王庄镇西部, 景区内山势蜿蜒曲折,大气磅礴,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资源独特,原始生态环境优良。 该区旅游形象定位为“生态文化风景区”,主要功能...

陈毅指挥所
陈毅指挥所

陈毅指挥所旧址位于莱城区铁车乡石湾子村。地处山脚下,比较隐蔽,飞机不易发现,是理想的指挥部。旧址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建筑。占地南北长25米,宽18米。现有瓦房12间,其中北房5间,东西长18米,...

文昌岛景区
文昌岛景区

该景区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雪野湖中的文昌岛上,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这里阳光、沙滩、草地、柳堤、竹楼一派南国风光。 文昌岛是雪野湖中唯一的一座小岛,相传凡是来过此岛的书生,必中状元。1958年修建水...

上迷马镇村特产列表
风味姜丝肉
风味姜丝肉

主料:猪里脊肉配料:莱芜生姜猪肉是中国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物别鲜美。猪肉为...

蒜仔酒香黑猪肉
蒜仔酒香黑猪肉

莱芜黑猪肉——蒜仔酒香黑猪肉原料:莱芜黑猪肉1000克,蒜子200克,二锅头酒150克调料:精盐20克,鲁味鲜酱油100克,葱姜各10克。推荐理由:作为莱芜主要特产之一,莱芜黑猪以耐粗饲、抗病强、产...

莱芜口镇方火烧
莱芜口镇方火烧

莱芜口镇方火烧、热豆腐因其方形有别于多为圆形的火烧,故曰“方火烧”。而其制作工艺也有别于油酥火烧、千层火烧、庄户火烧等。制作方火烧不用发面而是死面。和面不用加料,只是用水和的硬些即可。但制作却是很讲...

莱芜煎饼卷三鲜
莱芜煎饼卷三鲜

莱芜煎饼卷三鲜莱芜煎饼用调成糊状的玉米面或小米面等几种面摊烙而成,多由粗粮制作,也有细面制作。烙成饼后水分少较干燥,可厚可薄,方便叠层,口感筋道,食后耐饥饿。一般圆形,疏松多孔。莱芜煎饼在过去一度成...

莱芜口镇香肠
莱芜口镇香肠

莱芜口镇“香肠”是口镇的一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莱芜香肠以莱芜黑猪肉为原料,并配以丁香、莳萝子等中药材,不但味道香醇,回味悠长,而且有增强食欲之功效,还有耐槠耐用之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其中顺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