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山西 晋中 灵石县 坛镇乡 槐树原村
槐树原村介绍
槐树原村
槐树原村位于坛镇乡西北,距坛镇村2.5公里。村落坐西北、面东南,建在二龙桥(即桥墕)凸起的山峦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4′、北纬36°47′。槐树原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原西沟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辖芦子沟自然村。 相传该村建在原上,村中又有一棵大槐树,故名“槐树原”。村东、西两条河交汇于龙骨河沟底,呈大钝角状。站在该村原顶,极目远眺,东有太行山与天相接,西有吕梁山周边环抱,山峦起伏,云烟飘渺,由北向南延伸,形成独特的龙虎雄姿,气势磅礴。槐树原村中原有杨姓,后有从安徽桐城迁入方姓,其他姓氏有张、尤、王、李等,均属解放前后从河北、河南等地迁入。 槐树原村,1948年土地改革后,人人有了土地,家家有了耕牛,1953年全村组织起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发展成为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村内也随即改制为大小队编制,以大队核算,男女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每天评工记分,实行以工计酬、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集体生产劳动经常出现“一天两送饭,晚上加班干,白天门上一把锁,晚上地里一盏灯”的局面。1959至1961年,该村建有公共食堂,每人每月口粮仅18斤,队长、会计、司务长只好设法把糠菜搅在玉米面中蒸窝头,甚至还用玉米棒芯做“淀粉”代食品。1963年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恢复了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从此社员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64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根来、大队长方玉保带领社员修蓄水池,引水到村。当时运输条件差,工程所用水泥、石灰、水砂等料全部是用牲口从富家滩等30多里以外的地方驮运回来,又筹集资金买回了当时仅有的提水动力——锅驼机。20世纪70年代该村成立了县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玉米、高粱等良种。20世纪80年代率先应用化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打避风墙、修筑地坝,建设稳产高产田。早在集体化时期,该村即在全乡率先购置了拖拉机、切草机、磨面机、碾米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当时,仅有101户、410口人的生产大队,土地面积扩大到1800余亩,集体存栏羊630余只、大牲畜52头,劳动分红在全公社首屈一指。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后7年中建设了东西两道沟中六道石坝,造地100余亩。1981年,在村委主任赵春喜的带动下,首批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村民很快就达到户户有存粮、家家有存款的可喜局面。1991年,槐树原村建设“千亩果园”,苹果栽植面积高达200余亩,每年村民增加收入7万余元。2000年,槐树原村共栽植核桃树800余亩,在专业人员王凤山领导管理下,核桃树现已挂果,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8万余元。2002年,该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将坡洼条夹瘦地、河沟小流域宜林地全部栽植树木。 在村党支部书记方双明、村委会主任方玉保的带领下,1968年在该村西堡洼新开一座煤窑,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之后建成槐树原矿二坑,由方根保承包,2005年整合到乡办水牛沟煤矿。1970年槐树原村在坛镇公社第一家安装了电灯。 槐树原村的方家祠堂下院早年为正规的学堂旧址,解放以来设有初级小学,1988年村支部书记张玉庆、村主任方仁旺筹资6万余元新修小学,建成从幼儿到五年级寄宿制小学,邻村学生在这里住宿、就读。 早在20世纪50年代,槐树原村就组织起了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有古装戏、现代戏、说快板、歌舞、小演唱等节目,村内文化气氛浓烈,后成立起业余剧团,办起了俱乐部,不仅在本村和邻近村演出,还前往坛镇、王禹、富家滩、南关等公社演出,每年春节后,代表坛镇公社出席灵石县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多次被评为“文艺活动先进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槐树原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更名为“文艺演唱队”,由方圣吉、杨瑞平、方成章、王凤香、任计亮、裴三秀等人组织演出。 1950年村设有卫生所。2006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2年在党支部书记孙计义和村委主任王凤山带领下,投资8万元改建古庙,拓宽了戏台,改建成设施齐全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配套了广播室,安装了公用电话,设立了文化活动场所,办起了村级图书室,购置1500余本农业科技书籍供村民阅读,同时还办起了村幼儿园。在支部书记方德新、村委主任方德保的带领下,2005年投资100万元凿550米的深井一孔、修建300立方米的蓄水池,自来水入户。2006年投资50余万元拓宽村道路,铺设水泥路。2007年在县、乡政府的资助下,投资5.6万元建沼气池70座,占总户数的80%,一年节约200吨标准煤,折合人民币8万余元。2008年投资40余万元(其中村投资6万元)建设农田灌溉设施,使500亩核桃树得以灌溉。同年又投资8万元修建医务室、文化广场。现全村90%的田间道路可通行三轮车和农业机械。 目前,槐树原村的耕地面积增加到l800余亩,人口630人,新修院落住宅90余幢,新建窑洞200余孔、平房108间。全村拥有大型运输车辆7台,小型轿车10辆。
槐树原村地区行政机构
槐树原村景点列表
韩信墓
韩信墓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夏门古堡
夏门古堡

夏门古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晋中市西南端、灵石县境、夏门镇域,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自汾河北岸,...

翠峰公园
翠峰公园

翠峰公园座落在灵石县城东南的翠峰山上,制高点海拔946米,总面积100公顷,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造山顶公园。目前占地33公顷的翠峰公园主体部分已全面建成,公园续建及周边绿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公园前身...

红崖大峡谷
红崖大峡谷

红崖大峡谷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大运高路灵石出口5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

周槐
周槐

周槐位于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处的西许村中,东临为雄伟壮丽的石膏山峰,西瞻开阔弯曲的仁义河谷,南对翠屏山上的文笔塔,北倚千古名山韩信岭。这里青山环绕,涧水穿行,为游览石膏山风景度假区的必经之路,也可称...

槐树原村特产列表
摊摊
摊摊

摊摊 摊摊是人们非常爱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适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于它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家家必做,户户皆吃。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做摊摊俗称扯...

合锅锅
合锅锅

合锅锅 灵石方言叫各锅锅。类似于汁汤面但较汁汤面稍稠,是一种简单易做、食用方便的大众化食品,尤其是在以前困难时期,为节约粮食而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品之一。 合锅锅,因其所用原料不同而口味亦不同...

和和饭
和和饭

和和饭是灵石地区影响甚广的家常便饭,也是灵石较有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和和饭有煮坨坨和和饭和面旗旗和和饭之分,但大同小异,制作方法也基本一致。煮坨坨和和饭是将玉米面做成小饼煮入其中,熟后蘸上油炸葱花等...

骨累
骨累

骨累是最具代表性的灵石风味食品之一,酥软可口,营养丰富,是广受人们赞誉的美味佳肴〃。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慈禧与光绪皇帝西行西安路经灵石,在两渡官宦世家何府,吃到骨累与和和饭时,胃口大开,赞不...

灵石油糕
灵石油糕

油糕是灵石风味小吃中较为高档的食品之一,也是灵石人过节、待客、婚丧喜宴、祭典神灵之必备品。俗语“冬至不吃糕,小鬼隔门毛”,也就是说不论贫富,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必须吃糕,寓意来年运气步步糕(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