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地名网
导航: 首页 四川 南充 营山县 龙伏乡
龙伏乡介绍
龙伏乡
龙伏乡位于营山县的东部,东邻渠县柏林,西靠老林镇,南与木垭、清源相连,北与明德接壤,面积24.35平方公里,辖10个村,80个社,总人口10476人。因境内有久负盛名的古建筑龙伏寺,乡名由此而得。该乡地势东高西低,浅丘呈东西走向,以沙壤为主,土质肥沃,物产非常丰富。 该乡交通方便。宽阔平坦的营渠干道象一条金色玉带由西向东横贯该乡,营山、老林、消水、双河到渠县、达县的客货运营车辆川流不息,终日不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龙伏人民的黄金公路。 龙伏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乡拥有良田6000亩,盛产优质大米。境内有水库两座,常年蓄水90万立方。李家水库修筑在该乡东部,不但能自流灌溉全乡80%的农田,而且为该乡的水产、养殖、酿造业和预制件生产提供了条件。全乡水面养鱼年产量在20吨以上,其中网箱鱼占30%。水库养鸡场常年养鸡5000只,产蛋120万枚。库周建有酒厂2个,养猪场3个,年产白酒25吨,出栏肥猪200头。水库大堤外的公路旁的预制件厂,生产的品种齐全,产品畅销周围乡镇。仅李家水库形成的直接经济年收入就达110万元。 龙伏的生猪和蚕桑是两大骨干产业。该乡年出栏肥猪11000头,是全县7个示范养猪乡镇之一;年养蚕2300张,产茧6万公斤,又属营山县13个蚕桑革地乡之列。全乡仅生猪和蚕桑两项收入就达601万。人均573元。 乡党政一班人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信心百倍地带领全乡人民描绘宏图。今天,他们紧紧地抓住自身优势,按照远景规划,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地实现两个800万元(预制件厂、酒厂、糖果厂等年产值800万元,劳务输出年创收800万元),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伏是一片沃土,勤劳智慧的龙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龙伏一定能升起希望的太阳,龙伏人一定能创造出明天的辉煌。. 以下地名与龙伏乡面积相当:湖南长沙岳麓区洋湖街道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西湖景区街道上海松江区永丰街道湖南郴州临武县城关镇四川雅安雨城区合江镇广东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四川广安广安区白马乡四川巴中南江县傅家乡四川达州大竹县川主乡四川达州达川区大滩乡四川巴中恩阳区下八庙镇四川广安武胜县鼓匠乡
龙伏乡地区行政机构
龙伏乡景点列表
陡坑石刻
陡坑石刻

营山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分水脊之上。由于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诸多影响,经常发生干旱。明清以来,曾遭受大旱三百余次,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大旱之后,常又发生洪涝,形成旱涝...

营山孔雀洞
营山孔雀洞

营山县城北约百里许,有历史名胜太蓬山,再北,至大黑山下,寮叶屋基左侧,有一洞,名曰:“孔雀洞”。是处群山怀抱,山势奇特,悬崖峭壁,岩石嶙峋,松柏苍翠,杂草丛集,曲径通幽,风景尤佳。洞前岩上有“万裹回...

锁水村
锁水村

营山县东升镇锁水村距县城5公里,营渠公路穿村而过,辖13个合作社,有农户535户、人口1899人、耕地1206亩,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两年前,该村还处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质量差,人...

翠屏公园
翠屏公园

翠屏山,地处县城中心,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明时,山间松柏秀茂,翠竹森森,桃花灼灼,满目青葱,被誉为营山八景之一的翠屏耸秀。清代,山上建翠屏书院,文人雅士多居于此,攻诗画,乐琴书,教授生徒,先后培养出...

朗池湿地公园
朗池湿地公园

营山县朗池湿地公园位于营山县城北门河上游,占地300余亩,是营山县南北两河综合治理工程中打造的一大重要景观。公园以生态、亲水为特色,通过“梯级净化池塘溪流”的组合,形成阶梯式湿地。园内拥有竹林30余...

龙伏乡特产列表
营山酸辣豆花
营山酸辣豆花

酸辣豆花是营山有名的地方小吃。豆花在从前多以摊担形式经营,普遍流行于城市和农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小吃。 制作豆花需要选用上等黄豆,用井水或河水浸泡充分后细磨为浆,过滤豆渣后烧沸倒入木桶待用;取上...

营山咂酒
营山咂酒

营山咂酒,风味独特,历史悠久,工世艺考究,营养丰富。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婚丧嫁娶诸事都少不了用咂酒款待客人。从唐宋至今,由民间饮料经过不断改进,逐步变成商品,成为宴席上独特高雅的饮料。正如古人云:“...

营山红油
营山红油

营山的民间传统小食很多,但红油在这些传统小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传统的手工制作红油,用料一般有菜油、辣椒面、生姜、大葱等,熬制红油时先倒菜油,待菜油烧至冒烟时,把火关小,随时下辣椒面、生姜等,熬至...

营山凉面
营山凉面

在营山的诸多小吃中,营山凉面获得的赞语最多。原因在于它凉面劲道,红油劲霸,先有凉粉打底,最后撒上大头菜,健脾开胃,香辣无比。 凉面在营山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所以,不是所有的凉面都叫营山...

营山油豆腐
营山油豆腐

据传营山油豆腐已有约二百年历史。清咸丰年间,营山县小桥乡街上居民黄文才开始生产油豆腐,同治末年他迁到县城文星街继续经营油豆腐,清末明初,做油豆腐的已发展到十多家,行销省内外,颇负盛名。 油豆腐的主要...